反击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沉默
发布时间:
2023-07-24 16:25
李敖曾在节目中痛骂余光中是“狗屁诗人”,可余光中不为所动。有朋友看不下去了,便问他为何一直沉默。余光中只回了一句:“他天天骂我,证明他生活中不能没有我,而我不搭理,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。”此话一出,李敖哑口无言,随后的若干年,他再也没挑衅过余光中。就像黄庭坚所说:“万言万当,不如一默。”在别人嘲笑你时,你的不理不睬,反倒会让对方无地自容;在他人无脑发言时,你沉默中的涵养,也可尽显自身的情商。很多时候,沉默虽然没有声音,却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。
遭遇误解时,不辩。林语堂曾感慨:“以声辩声,不如以无声辩声。以言辩言,不如以无言辩言。”以前,我们被人误解时,总恨不得找别人说个三天三夜澄清自己。然而经历了一些世事以后,就会明白:他人的评论,外界的认可,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本身毫无关系。活得通透的人,早已学会了沉默对待一切是非。汉武帝时,有位叫公孙弘的大臣,出身寒微,即使后来做了丞相,也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习惯,这在当时被传为美谈。而时任都尉的汲黯,却看不惯公孙弘这些行为。于是向汉武帝进谏:“弘位三公,俸禄甚多,然为布盖,此诈也。”汲黯认为,公孙弘享高官厚禄,却还固守清贫,是沽名钓誉,伪装节约。公孙弘听到后,本想愤怒回击。但转念一想,这样对骂势必会引起一场无谓的朝廷纷争,于是说道:“汲黯说的是事实,臣不多言。”还有一次,公孙弘和汲黯等大臣议定了一些事情,准备一起上奏。可上奏时,公孙弘却临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。汲黯当即辱骂公孙弘,虚伪狡诈。而公孙弘依旧不争不辩,不做任何解释。后来,汉武帝问公孙弘:“事实证明你所陈述的事情是对的,可当大臣们诘难你的时候,你为什么不澄清呢?”公孙弘淡定地回道:“知臣者以臣为忠,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。”汉武帝由此,对公孙弘刮目相看,此后也更加器重他。古人曾说,雄辩是银,沉默是金。在遇到争执时,沉默往往比语言更加受用。毕竟,人和人的认知层次是不一样的。若是遇到点分歧,遭受点误解,便要处处解释,事事辩驳。不仅说服不了别人,反而会极大地消耗自己的精气神。唯有保持沉默,你才能屏蔽外界的杂音,心平气和地处理每一次冲突。
利益受损时,不争。老子说,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这里的不争,不是世人以为的懦弱和妥协。而是一种看淡名利后的不争,一种洞穿人性后的沉着。在利益关头,绝大部分人都难免汲汲营营,争名夺利;而真正的聪明人,不屑于踏入尔虞我诈的是非圈子,而会把更多的精力,都用来做更值得的事。电视剧《天道》中,丁元英早期在柏林做私募基金,赚得盆满钵满。在如此光明的前景下,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趁着势头,大干特干。没想到,丁元英却因不忍在中国股市上割肉,解散了私募基金。那些曾跟丁元英一起赚钱的人,觉得他损害了大家的利益。于是他们合起伙来,扣留了丁元英的资金,只给他留了一点生活费。但无论他人怎样侵吞他的资产,丁元英始终都像一个旁观者般,未发一言辩解。也正因如此,丁元英才得以顺利地回到国内,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。俗话说,水因善下终归海,山不争高自成峰。很多事情,争未必有一个好结果,不争也未必落于人后。争的越多,反而会被名利所惑,最后深陷得失的漩涡。不争一时之短,方得一世之长。在人人都争先恐后的时代,不争的人,早已在无人注意的角落,开辟出了一片更大的生存空间。
面对诋毁时,不怒。《胡适传》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。胡适刚到北大时,曾和陈独秀等人一起创办了《新青年》杂志。这件事情,很快就遭到了复古派文人的拼命抵制。他们到处抹黑杂志的文章,诋毁胡适的人品,将胡适等人贬得一无是处。这些言论传得沸沸扬扬,胡适却充耳不闻。这时有人劝胡适刊登一些反击的文章,如果放任这些负面声音持续发酵,势必会误导很多不明就里的读者。胡适却说:“如此非但不可如愿,反而会将推广新文化的杂志办成吵闹的骂街文学。”胡适深知,若与那些复古派们一来一回地对骂,势必会拉低自身以及《新青年》杂志的层次,倒不如置之不理。而后面发展的结果,也正如胡适所料:复古派们在自讨没趣中,停止了叫骂。《新青年》杂志却逐渐向好,还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,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遇到诋毁,争辩,是最低层次的反击。富兰克林也说:“要把别人对你的诋毁放在尘土中。”他人的谩骂,你若理会,便是伤己之箭;你若不理,便是过耳之风。所以,何必因一时之气,损了自己的修养。当你不再轻易与人动怒,那些误解与诋毁,就再也无法伤害到你。
在一档节目中,有个歌手曾问蔡澜:“如果有人在网上骂您,您怎么看待?”蔡澜回答得十分干脆:“对对方最大的侮辱就是不回答。”面对他人的恶语,惟沉默是最高的蔑视。别人会因你的沉默,内耗抓狂;你却能在不动声色中,变得愈发强大。这才是,反击一个人最好的方式。